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棣华堂·乡愁】马栓贵:挂面汤

发布日期:2022-04-18    作者:马栓贵   来源:棣华堂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概1974年秋,我被公社抽调下乡检查“三秋”:秋收,秋种,秋耕。

其实,秋收秋种已经结束,主要查秋耕进度。那时要求不留“白地”过冬。“白地”就是未秋耕的地。

包的是玉泉片,先徒步到沙泊池然后到南村,赶黑到玉泉,我知道领队怎么想的:沙泊池、南村是小村,大队连客房也没有,玉泉是大村,有客房,黑夜可以住,再一个,可能“派饭”的水平要高点儿。

天不逢时,到沙泊池有了雨点,到南村雨点就密了。农村一般下午不犁地,都在起早和上午。所以主要是问大队支书、主任,看耕了多少,还有多少,甚时候能犁完。当然要到实地看,目测支书主任说的可否真实。这都是工作上的事。

雨下个不停,天也快黑了,领队和我往玉泉赶。

秋雨是个赖屁股雨,不像夏天,下了就流走。雨水死死搂住地下的土、地上的草不放,因此路泥泞得很。加上有一段是红土,更难走。我记得我的鞋脱了好几次,脚上净是起,好在那时的干部这些都不在话下。

玉泉到底是个大村。大队院里西南角安排有三间客房,大通铺炕,炕上有几条被子。

受了雨淋风寒,我俩只打喷嚏,浑身发抖。

大队会计接待了我们,他很热情。他说:“天太凉,你们又着雨走了十来里。我派饭去,就喝挂面汤吧!”

那时的挂面都是本地手工造,没有现在的细腻、精致。玉泉就有挂面作坊。

喝挂面汤,那时就算奢侈消费。不过天这么凉,喝两碗挂面汤,确实是美的享受。

会计去了,我后悔忘记告诉多放点姜。

领队和我把腿伸在被子里暖着下半身,议论着沙泊池和南村的秋耕情况。

一会儿,会计来叫吃饭。我们一同走进了一户农家,因室内生着火,顿觉温暖许多。

出人意料的是,饭端上来了,但不是“挂面汤”,而是“瓜米汤”。我们都为自己听错了而空喜欢一场暗暗发笑,我更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趁着说“多放点姜”,要不,该有多尴尬?

那时讲“同吃同住同劳动”,都是农民人家,米汤也不错,况且还有大块的南瓜。只是把“瓜米汤”听成“挂面汤”倒觉得也蛮有趣。

“挂面汤”吊起了我的味口,回家后老想喝顿挂面汤,但好久也没有喝上,晚上熬锅“瓜米汤”也算不错的晚餐了!

(原创于2015年12月15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