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据太行日报)
陵川布贴画
在民间流传已久
随着时代的推移
陵川县的布贴画已经传承了四代
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下
晋城工匠获得者
陵川县布贴画传承人
孙军伟
两只白虎姿态优雅,气定神闲地卧在草丛中;一位妇人,头戴名贵的珠宝首饰,手捧一个金色的酒樽,露出慵懒的神态……这不是画家在纸上创作的画卷,而是手工艺人充分利用布的颜色、纹理、质感,通过巧妙的创意和动手能力,将布贴在纸板上创作而成。
■ 布贴画里的人生
日前,陵川县的布贴画传承人孙军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布贴画作品。
有传统布贴挂画《莲花赋》,有为炎帝文化节准备的各色香包、有新推出的新品布贴圆盘……走进他的工作室,一个个不同种类的布贴作品出现在记者眼前,世间百态在孙军伟的细心剪接粘贴后,变成一幅幅色彩亮丽的布贴画,跃然眼前。
陵川布贴画在民间流传已久,明清时期多为家庭妇女做针线活时用在腰兜、鞋子、衣服、小孩帽子以及家庭日用品、装饰品等上面的装饰,造型多为花鸟虫鱼、吉祥图案等。随着时代的推移,陵川县的布贴画已经传承了四代。
孙军伟今年44岁,是第四代传承人,提起制作布贴画的历史,他告诉记者,这还要从他姥姥路桂菊开始说起,上世纪50年代,路桂菊是当地有名的裁缝,闲暇时用边角料创作了许多布贴画精品。孙军伟的母亲李福娥从小跟随路桂菊制作布贴画,家里的缝补工作全是由李福娥来完成。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制作布贴画。她做布贴画有一个特点,事先不用打草稿,几块布头在她手上轻轻剪上几刀,一只活灵活现的蝴蝶就出来了。”孙军伟回忆说。
在母亲的熏陶下,孙军伟从小就热爱布贴画制作,16岁时,他到焦作服装技校学习服装设计。毕业之后在县城里开了一间布料店,并向母亲请教,正式学习布贴画这门技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孙军伟的作品走出陵川县被更多人所赏识,并频频在国内大型展览会上获奖。他创作的作品《国色天香》粘贴层数多达14层,成为孙军伟布贴画作品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一幅。
■ “传承中寻找激情”
布贴画的制作工序十分繁琐,完成一幅陵川布贴画需要经过绘样、配色、选布、加工布料、剪贴、装裱等9道工序。孙军伟说,布贴画所用布料数目不等,所需布块只能分别制作,且全为手工制作,无法使用机器批量完成,因制作工序复杂故创作周期较长。布贴画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和丝绸剪贴画相似仅原料有别。因此,对于同一主题的作品,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
2006年之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日渐加强,一些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许久的技艺又渐渐回到台前。
借此东风,2011年,孙军伟创办了军伟民俗文化发展中心,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一边自己做,一边带着街坊邻居做,产品有香包、布贴画、手工绣花鞋垫、婴儿围嘴、兜肚等300多个品种,探索出一条立足围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帮助贫困户致富的路子。
此时,孙军伟的布贴画技艺已经日臻成熟,在继承了母亲布贴画技艺的基础上,他不断推陈出新,将手工刺绣、工笔画、水彩画等艺术手法和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中,画面色彩艳丽,并具有高度的立体感,涉及的题材也变得丰富多彩。
此外,为了学习各地的布贴画传统,他四处走访学习,也热衷于向身边的人讨教,在绘画技艺和民族习俗方面均有完善。不懈的学习和不断的创作终于取得成果,同年,陵川布贴画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陵川布贴画传承在路上
十几年来,孙军伟一直从事民间布贴画的研究与创作工作。在他看来,布贴画是在历史沉浮和变迁中逐步形成的,以剪代笔,以布为色,充分利用布的颜色、纹理、质感,创作出工艺古朴、色彩亮丽的作品,再辅以匠心制作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装饰作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像布贴画这样的民间技艺费时费工,年青一代对布贴画变得知之甚少,让布贴画面临消失的危机。
随着他的布贴画越来越有名气,孙军伟常被请到各种场合展示技艺。偶尔还会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到敬老院、学校等地去教授布贴画技艺。
孙军伟先后在多个贫困村免费培训 30多场,培训妇女1100余名。2013年,走进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义务承担该校的布贴画课程讲师,五年来让400多青年掌握了一门技艺,为他们创业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016年,走进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建立布贴画传承工作室,培训十多名腿残志坚的学员并建立布贴画残疾人创业基地。2017年,又走进陵川县城内寄宿制小学义务担任该校的布贴画兴趣组教师。2018年在大阳古镇、高平三甲镇、神农镇全民技能提升培训共计十六期,创业就业人员达700多名。
公益活动多了,孙军伟比以前更忙了,但他从未放弃过创作。他在自己的画作里加入了陵川当地元素,他说,生活在陵川,一定要表现当地文化,这是民间艺人的使命。
孙军伟的世界很大,看到自己的作品有那么多人喜爱,他感到很满足,但他只希望年轻人能学习布贴画,让这门手艺、这种文化得以传承。一桌一剪一布头,一双巧手贴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