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陵川民间舞蹈“十不闲”的记载与传承

发布日期:2018-06-28    作者:   来源:赵满富 郜天云 牛旭霞 靳平娥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陵川县民间舞蹈“十不闲”的记载,据目前所见,最早在十修《陵川县志》中,记为:十不闲,亦名十不歇。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在平城镇北路河、城关镇后川等村盛行。它的形式以说唱为主,并配合一定的舞蹈进行表演,传统的演唱是由两名演员担任主唱或主说,其余八名手执花棍边舞边伴唱,平地演出。花棍舞打热烈、粗犷。演员和乐队在人流中行进,靠手执棍的八名演员前面舞蹈开路,到宽敞处才进行演唱。当地群众称这种演出习俗为花棍打道,定场说唱。代表书目有《十二个月都不闲》、《十二个月对花》和《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有个孙悟空》等。  

《山西民间舞蹈》(田彩凤著,2010年7月, 三晋出版社)记为:“十不闲”原名“十不歇”, 又名“实不闲”,流传在山西陵川县城乡一带。据《陵川县志》(1963年新编版)载:《十不歇》的历史源流已难以考证,至少在100多年前,北路河、后川等村的《十不歇》就很盛行了。这是一个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民间传统歌舞,它的形式是以说唱为主,并配合一定的舞蹈进行表演。”

1957年,平城镇南街表演队参加“山西省民间艺术观摩演出”时,取其10个人都不闲之意,而改名为《十不闲》。

该舞由2人击板,8人舞鞭。击板者头戴礼帽,身穿对襟袄、灯笼裤,外套黄色坎肩,前对襟中部印有大大黑色的“兵”字,右手拿竹板,左手拿节子,边击板边演唱。演唱内容原以抒情、咏景为主,如《盼情郎》、《十二月对花》、《六月抛袤(方言土语,幽默的玩笑话)》、《十二个月都不闲》等。在演出过程中,又增加了一些民间的故事和历史传说的唱段,有《二郎担山赶太阳》《石榴花开一枝红》《梁山忠义堂》《宋朝有个潘仁美》《康熙皇帝下江南》等。现在,多唱庆丰收、好光景、喜团圆之类的词,有时,也唱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内容。执鞭者以舞鞭为主,穿插帮唱。基本动作有“转圈势”、“蹉跳势”、“击鞭势”、“顺鞭势”、“颤鞭势”和“连五脚”。他们的脚步不停地前进或后退,间以蹉跳和左旋右转,同时,右手挥舞花鞭不停地上下飞舞,左右击打,从始至终没有一时一刻是空闲的,因此称为“十不闲”。

据调查,在后川村七十多岁的老人中,还有参加过“十不闲”比赛的,他们回忆,当时由两人用竹板说唱,八人用竹棍舞蹈,应该和北路河村的“十不闲”同宗同源,是一个老师教的。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川村因跳起身舞花棍的青年人难找,就进行了改编,改为不舞花棍,整个节目由十人组成,两人用竹板说唱,由四男四女彩妆,手拿不同道具,成两个圈形,伴上舞蹈动作配合演出。这种改造后的“十不闲” 在后川村演出有几十年。后来,城关综合厂建在后川,后川经济快速发展,村上文化活动开始了舞龙、舞狮、组威风锣鼓队等。也就是说,县志中记载的“十不闲”,在后川村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失传。

“十不闲”作为北路河村主要文化活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十不闲”初始编排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相传就是军队庆祝胜利亦歌亦舞气势豪迈的“地圪伦故事”,与旱船、小车、跑竹马等文化活动形式相似,都是在平地演出。

“十不闲”的主要特征是边说边舞。说者是打竹板,舞者是舞竹棍。竹棍是特别制作,流传为“霸王鞭”演变而来,必须穿铜钱,舞起来啪啪作响有气势,舞者姿式必须充满力量,激情豪放有节奏。

一代代朴实的北路河村人,都见证和传承了“十不闲”的豪迈与奔放: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手拿装饰精美的花棍,花棍里面装着铜钱,随着竹板音乐的节拍,狂舞在大街小巷,啪啪的声响;飞扬的流苏,震撼着人们的耳目。 舞者的手、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打、蹦、踢,眼神紧随花鞭挥舞而闪射;痛苦与欢乐,现实与梦想,摆脱与追求,都在花棍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舞者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激情释放,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享受。

“十不闲”乐器伴奏,色情并茂,有说唱,有劲舞。唱腔优美动听,用的是莲花落的腔调。说板内容幽默风趣,有历史故事,有山水风光,有村情家况,有风花雪月。更为人们喜爱的是可以见景生情,即编即说。

“十不闲”作为文化活动,已深入北路河人的生活中。每年正月,全村大小人都在做着与“十不闲”相关的事,排练的、做花棍的、编说板词的、打乐器的、做服装的,就是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子,也是学着、唱着、跑着,从一个场转向另一个场。整个村里,飘荡着踢打花棍的啪啪声、乐器声、“梅花乐”的曲谱声。一个正月,几乎是全村人参与,村无闲人。每次活动的说板和唱段,村上的小孩们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传唱,直到下年有了新的唱段。“十不闲”文化深入每一个北路河人的骨髓,一辈辈人在“十不闲”的竹板声和腔调声中长大。

北路河村一代代的舞蹈者们,都有大家追崇的“十不闲名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秦平法、秦长清、张郭柱、张松金等,五六十年代有张连富、王志宏、郜天玲、靳保珠、张杰芳、 牛志胜、秦成先、秦存孝等。到了七八十年代有靳国庆、牛王平、张庆彦等人。其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对秦平法、秦长清、张连富三位艺人有专门介绍。

1959年,县文化馆指导平城文工团,对“十不闲”进行了舞台表演形式的改进,用了“十不闲”中的唱腔、花棍等元素,改掉了不适合舞台演出的“舞”。由文化馆导演指导、文化馆王长发编曲、由平城文工团排演的“歌唱小麦大丰产”,参加了晋东南地区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1973年,由王长发编写的“十不闲”曲作《自由结婚好处多》由陵川县代表队排演,参加晋东南地区业余文艺调演。

1976年,由王长发编写的“十不闲”曲作《专业队长李振岗》由陵川县代表队排演,参加晋东南地区春节曲艺调演。经再次加工后,由省曲艺代表队排演,赴京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

1979年,由马士毅编写的“十不闲”曲作“师徒重谱团结篇”由化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排演,参加晋东南地区职工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

“十不闲”随着这些节目的传播,被人们所认识,但这只是舞台演出形式的“十不闲”。还有一些节目改进了“十不闲”中的花棍,称“十不闲花棍”。

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二十年左右,北路河村上文化活动转为演样板戏、宣传毛泽东思想,“十不闲”的演出断断续续。1976年,村里开始逐年恢复“十不闲”演出。在当年正月参加镇汇演节目中用上了传统花棍。

1986年,为了全面开展抢救民族艺术遗产工作,省文化厅、省音乐舞蹈研究所、长治市艺术馆,前来搜集我省独创的民间传统歌舞《十不歇》、《五鬼盘叉》。在北路河村进行了针对传统“十不闲”的调查、走访。村里六十岁以上老艺人都参加了座谈会。老艺人们都对“十不闲”的历史作了回忆,对动作、唱腔恢复献计献策。村党支部竭尽全力,集中全村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一班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十不闲”演出队伍,县文化馆派文艺骨干进行编排指导,在平城舞台广场进行了试演。看北路河几十年没见的古装演出,当时平城观众是人山人海(现有保存演出视频资料)。随后,演出队在村里抢救性演出一个多月。演出全程有录像,演员的每个动作有照片。为记下这次声势很大的、历时近三个月的文化活动,演出结束后,村干部与全体参与老艺人合影留念。

据1986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省卷编委办公室的统计核实,全省共有民间舞蹈234种。经过比较和选择,最终有65种收入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中,其中有北路河“十不闲”。省文化厅以这次调查为基础,经全省调查汇集,编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下册),(作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出版社:中国ISBN,出版时间:1993-05)。书中对“十不闲”起源、传承、造型、服饰、道具、场记、动作说明、唱词、歌谱、音乐、艺人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1986年正月,由靳国庆、牛王平、张庆彦等二十多岁年轻一代编排的具有“十不闲”特色的文艺节目,到平城镇和县城进行了宣传演出。

时至今日,每有重大节庆活动,北路河村里都会有“十不闲”表演。目前,“十不闲”被列为陵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正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恢复和传承,并积极申请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