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乡镇动态

附城镇附城村: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乡村幸福实景图

发布日期:2025-10-17    作者:   来源:附城镇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附城镇附城村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在精品示范村建设中聚焦“绿”“美”“稳”核心特点,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社会“三位一体”治理,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富民、治理有效、民族团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抓生态治理,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一是补齐生态短板。附城镇作为2000年前后典型的工业强镇,仅集镇所在地附城村就有煤矿、铁厂、水暖厂等小微企业近20家。“五小”企业逐步取缔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2022年,附城镇整合上级资金与自筹资金,对附城村老西沟废弃煤矿坑口、小高炉开展植被恢复与综合治理,既补齐生态短板,也为绿色转型奠定基础。二是培育绿色产业。立足“生态+”融合发展理念,谋划建设水上乐园、登山步道、采摘园等项目,同步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运营团队,培育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垂钓等七大业态,打造“春赏花、夏嬉水、秋采摘、冬养生”的现代综合生态产业园。三是促进农企共赢。采用“租赁+流转+托管+承包”多元合作模式,搭建就业与经营平台,吸引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96万元增长至130万元。

二、抓环境治理,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完成自来水网改造升级,入户率达100%;推进卫生户厕改造1091户,普及率超95%;1134户接通天然气,清洁能源使用率超80%;安装太阳能路灯268盏,实现绿色照明全覆盖,让公共服务惠及每一位村民。二是整治环境顽疾。针对西街历史遗留垃圾堆场堵点,通过“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相结合,建成便民广场,不仅成为周边村民健身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更是开在老百姓家门口的“乡村集市”。三是盘活闲置资源。坚持“整治一处、盘活一处”,对废弃老企业、旧厂矿精准转型,将废弃水暖厂改建为鲈鱼养殖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旧铁厂转型为“梦奇游乐园”,将闲置食品站打造为同心集市,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三、抓社会治理,抓牢乡村发展根基

一是提升治理效能。作为全县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行政村,附城村以网格化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将全村划分为10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员与3-5名志愿者,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服务体系;协调水、电、气、通信、消防等单位入驻网格,开展“网格+公共服务”组团式服务,年均为村民解决水电维修、政策咨询等问题800余件;依托微信群搭建“线上接单+线下办理”平台,建立24小时响应制度,小事1天内办结、大事3天内反馈,至今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村民满意度达98%以上。二是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全县最大少数民族聚居村,附城村多措并举筑牢民族和谐根基。村党总支定期举办回汉文化交流节、民族团结宣传月等活动,年均开展民俗展演、技能比武等活动12场,吸引各族群众参与超5000人次;建立汉族党员与回族群众“1+1”结对机制,全村89名党员结对帮扶126户回族家庭,帮助解决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230余件;组建由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役军人、老乡贤组成的回汉“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吸纳队员156人,常态化开展义务巡逻、爱心助老、矛盾调解等服务,累计化解邻里纠纷、民族群众诉求47件,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生动实践。三是筑牢安全底线。一方面,开展常态化安全排查,组织网格员每月对村内企业、商铺、农户开展消防安全、燃气使用、房屋安全检查,年均排查整改隐患110余处;另一方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组建由20名村民组成的应急小分队,配备灭火器、应急灯等物资,开展防汛、防火等应急演练10余场,提升村民应急避险意识,为乡村稳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今后,附城镇将持续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充分发挥附城村示范带动作用,深耕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三篇文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贡献更多附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