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村镇紧抓以工代赈利好政策,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政策内涵,牢固树立“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理念,充分借助“以工代赈”实现村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村庄出行便利、环境改善。
一是规划先行,绘好项目蓝图。杨村镇结合镇情实际,综合考虑群众意愿和现实需求,连续两年向上申请以工代赈项目4个涉及资金2000余万元,涉及行政村5个,通过道路硬化、水网管道修建、环境整治等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成立项目领导组,建立“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包片领导、行业领导推进落实”的三级管理体系,压实责任,推动项目高效落地。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范围,确定用工数量、工种、工期,拟定施工方案,坚持“能用人工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原则,通过“政府拉网摸排+农户自主申报”建立全镇闲散劳动资源数据库748名,其中脱贫人口占比41%,为项目提供“源头活水”。
二是组织到位,绘就安全工程。从严务工组织,积极动员本村劳动力、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优先吸纳本村脱贫人口参与其中,各项目组建微信群,创新探索“领队+班长+组长”务工组织架构,明确成员职责,群内即时发送重要通知,实现重要信息“即收即办、即知即动”。精准技术培训,组织全体务工群众,紧扣安全生产核心要求、法律法规政策、8大类工种开展技能培训和实操训练,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目标。全线严格管理,制定出台《群众务工组织工作方案》,实行“任务定人定岗定酬,每日早分配、晚验收、双签到”机制,根据不同施工任务和群众技能特长,优化配置劳动力,做到“工其所能,赈其所需”;每日召开碰头会,确保工程进度到位、质量合格。
三是严格监管,缔造民生工程。严格督导检查,项目组联合镇纪委下沉一线,严格落实“三到现场”要求,紧盯工程进度、质量,报酬发放情况、务工在岗情况,建立监督台账,目前共督导检查30余次;全面公开公示,坚持全流程公开,在项目前中后期分别对项目基本信息、务工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及明细、群众受益等情况进行公示,同步公布监督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开透明。实现双赢格局,目前东掌村以工代赈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示范工程,东掌村以工代赈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桑树河村以工代赈村内人居环境整治项目3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295万元,提升道路约8.65公里,解决415户1215名群众出行难题,400余名参与务工,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5次,发放劳动报酬约394万元,人均增收约1万元,项目完工后预计开发公益性岗位6个。通过“自建自管自用”,达到稳增长、保就业、促发展目标,实现“民生保障”与乡村振兴双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