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省政府要闻

搬出一片新天地——我省47.2万群众全部迁入新居

发布日期:2021-05-24    作者:   来源:省政府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先后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新村,肯定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这个移民搬迁村看望搬迁群众,肯定了山西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

5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创新思路和办法,对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六环联动”,易地扶贫搬迁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走出了一条山西特点的扶贫搬迁路径。

5年来,112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全部建成,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1万同步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搬迁群众大步跨越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缺失、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的鸿沟,开始享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阳光雨露。

眼下,从太行深处到吕梁山下,从黄河岸边到雁门关外,正在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生动局面。

规划先行

——精准施策拔穷根

5月的吕梁山,绿意葱茏。在临县易地扶贫搬迁城北安置区万安苑小区的文化活动广场上,伴着欢快的舞曲,居民们跳着健身舞。正在小区巡逻的李金平高兴地说:“楼下有超市,小区有药店,旁边有学校,打工有扶贫车间,自打前年搬到县城,被聘为小区保安,我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临县城北安置区是我省规划建设的最大的搬迁集中安置区,安置搬迁人口12138人。

根据我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1122个集中安置区,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万,其中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3.77万贫困人口实施整村搬迁,同步搬迁11万人,涉及11个市、71个县。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来?房屋如何建?搬出去靠啥生活?

从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工程进度到质量管控,时间之紧、地域之广、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省委省政府务实笃行,精准谋划,因地制宜,踏实作为,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

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以及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37个政策文件,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

相关部门在工程用地、搬迁方案、整村搬迁、资金保障、风貌设计、工程质量、后续扶持等方面实化细化,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格局。

把谁搬出来?对居住在太行山干石山区、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晋北高寒冷凉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煤炭等矿产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等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确需同步搬迁的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房子在哪儿建?搬迁用地一次性规划,依托县城、重点乡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及交通便利、水源安全的区域合理选址,避免二次搬迁。

钱从哪里来?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创新融资模式,在全国首家挂牌成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积极承接金融机构贷款,破解资金难题。

用地怎么保?省自然资源部门对易地扶贫搬迁单列用地计划指标。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项目县,指标给予充足保障,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需求。

质量怎样管?每个项目县都制定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控方案,实行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风貌设计方面,安置区突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特色和乡土风情。

故土难离。从世代居住的家乡到完全陌生未知的地方,老百姓不愿搬、不想搬、不敢搬。如何打消群众疑虑?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安置区依托县城、重点乡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及交通便利、水源安全区域合理选址,规避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隐患点。住宅户型图样设计要征求群众意见,兼顾残疾人的无障碍需求。

同步规划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充分考虑搬迁户的就业门路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水、电、路、气、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晋城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养老捆绑在一起,统筹整合扶贫移民与农村养老政策资金。沁水县建设了8个“幸福大院”,陵川县建成2个特困移民敬老院,从根本上解决了五保户和特困群体的后顾之忧。

保德县创新建设模式搞搬迁。采取委托代建方式,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挂钩,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2016年10月7日,全省首个安置区夏县兴和新村开工建设。

2019年9月30日,全省最后一个安置区临县城北安置区竣工。1122个各具特色的易地搬迁安置区成了黄土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太行山的青行头村另择新址建起移民新村。村里通了自来水,有了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

吕梁山原赵家洼村脱贫户曹六仁激动地说:“住上新楼房,感恩不忘党,现在的日子是盖上十八床被子也梦不到的。”

雁门关外的大坊城村村民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砖瓦房。村民白高山高兴地说:“搬迁后房子、儿媳妇、票子、孙子都有了,没想到还在家里迎来了总书记!”

从窑洞到楼房、从乡村到县城、从务农到务工,在这片黄土地上,越来越多土里刨食的“老庄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光景”,变成了县城的“新市民”。

六环联动

——整村搬迁破难题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产落后、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这是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的真实写照,也是易地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非常之事要有非常之策,解决深度贫困要有超常举措。

我省创造性地闯出路径:实施整村搬迁,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从根子上挪穷窝、拔穷根。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充分肯定了山西省整村搬迁解决深度贫困的探索实践。山西的做法在全国推广。

精准识别对象环节解决了“搬迁谁”的问题,新区安置配套环节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产业就业保障环节解决了“能脱贫”的问题,社区治理跟进环节解决了“稳得住”的问题,旧村拆除复垦环节解决了“群众权益”的问题,生态修复整治环节解决了“生态脆弱”的问题。

旧村拆除复垦是整村搬迁的关键环节。我省创造性地出台拆除复垦奖补政策,鼓励早腾早拆。旧村腾退和既有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让荒山秃岭重现绿水青山。

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权益是成功实施整村搬迁的关键。

“六环联动”,环环紧扣。为了解决该搬不想搬、占新不腾旧、拆除复垦顾虑多等问题,统筹迁出迁入两地,用足用好开发性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确保群众搬得顺心、放心。

山路崎岖,挡不住各级党员干部的脚步。一次一次地入户坐在农家炕上讲解政策,一家一家地算收入账,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最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大同天镇县马家皂乡人大主席杨建新三次上门都没有做通村民郝老头的思想工作。第四次上门,郝老头直接抄了铁锹。“让你们‘戳眼窝’好受,让老百姓‘戳脊梁骨’难受。”老杨的诚意最终让郝老头放下了铁锹。

运城夏县埝掌镇党委书记韩俊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田埂干部”。

细致入微、指向明确的政策护住了群众的权益,稳住了群众的幸福;各级干部磨破嘴、跑断腿般的执着化解了搬迁群众心中最后的一丝顾虑。

截至2020年5月底,我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完成率达99.48%,复垦复绿率达96.3%。

“六环联动”让原先看似无解的难题迎刃而解,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开始逐步显现。

岢岚县宋家沟乡的东沟村是全省最先完成整村搬迁的村。搬迁那天,63岁的贫困户王成仁激动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从穷山沟沟搬出来,住上了这么好的新房,没想到老了老了活成宝了,共产党真的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大宁县岭头村集中安置点,34户104人来自12个自然村。旧宅基地拆除和院落复垦都由村内成立的股份经济联合社实施,人退林进,集体经济破零,搬迁群众增收。村委会主任闫成平眉开眼笑:“复垦的土地,适宜耕种的种庄稼,不宜耕种的全部退耕还林,12个自然村现在都是一片绿色。”

在省扶贫办原主任刘志杰看来,整村搬迁是集约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最彻底的手段,不仅是搬迁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变,也是他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更是农村社会的又一场深刻革命,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对农村、农民、农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的重构和空间布局的重大调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州区坊城新村看望搬迁群众,一句“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温暖着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我省干部群众在追梦路上继续前行。

后续扶持

——政策接续促发展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我省先后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等,安排1.4亿元财政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要安置更要安心。搬迁群众稳得住,产业就业是关键。

在农村安置区,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种养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现代新型业态,完善产业的带贫益贫机制,让搬迁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在城镇安置区,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家庭实施就业帮扶,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还是那块黄土地,如今结出了丰硕的“脱贫果”。

阳高县古城镇道贤村安置区,配套建设日光温室产业园区种植西红柿,19个村的95户贫困户每户都分到了1个大棚。58岁的昝晓果高兴地说:“在园区干活,每天80元,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张翠花自打从兴县奥家湾乡孙家沟村搬进县城的柳叶沟安置区,就到楼下的龙圣隆制衣扶贫车间上班。她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好,再也不用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了。”

和张翠花一样,车间里的100名女工都经过免费培训,持证上岗,完成了从农村妇女到产业工人的时代蜕变。

截至目前,我省建起了229个农业产业园,1009个扶贫车间,13.3万户落实产业就业保障。

要安置更要安稳。搬迁群众能融入,社区治理是根本保证。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统筹考虑安置区规模、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与城镇同一标准、一体规划,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网络,有活动广场、购物点、卫生室、文化站、垃圾收运点、污水处理设施“五通六有”建设标准,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发展和公共资源均等分享的机会。

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增强搬迁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另外,建立健全安置区管理体系,配齐服务机构,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体系,让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平等享有各项民生政策优惠和发展机会,消除融入新环境的社会障碍。

同时对特困群体实行兜底保障,资产收益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落实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加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培养,促进安置区群众融入新环境。

“床上软乎乎,地上暖嘟嘟,没想到我一个没有劳动力的贫困老人能住上这样的养老院,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75岁的吴亮恒老人激动地表示。

初夏时节,榆社文峰敬老院老人们生活惬意。院长刘晓青介绍,只要是县里的特困五保老人,这里全部接收,医、养、护一体。

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困难在哪里,党员干部服务的身影就在哪里。

保德县城的惠民家园安置区,来自13个乡镇的2166户6583口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保德县居民事务中心主任胡耀介绍,新社区实现了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眼下,“搬得出、稳得住、可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已经走入百姓生活中,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康梅芗 李全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