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民族风情

民俗——岁时习俗

发布日期:2016-07-06    作者:   来源:系统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春节  俗称过年。大年初一,人们很早起床,放开门炮,在当院点烘年火,接着家家都要敬神祭祀鸣炮放鞭。室内外排设神位多则二十处,少则七八处。诸神位,供品丰厚,焚香一柱或三柱。早饭后,小辈穿上新衣服于家中先拜父母尊长,然后再偕同到族家长辈家里拜年。从初二开始走亲戚,互赠礼品,增进感情,并给拜年的小辈发“压岁钱”。一般闺女同女婿回娘家拜年单选初四。有些地方初五不串亲,在家过“破五”,烧香祭神,祈求五谷丰登。拜年时,长辈们要发给小辈“压岁钱”及干果糖等物。压岁钱由几元、十几元、甚至百元不等,近年逐年上升。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也是商家的“开市节”。过节前后三日,村村张灯结彩,唱戏、耍故事。晚上,家家都在门前或街头挂灯,有的地方还搭灯棚、放烟火。各村传统娱乐节目,如狮子舞、龙灯舞、大头娃、小车、高跷、旱船、抬阁、抬桩、扛桩、竹马、八音会、武故事等,除在本村和邻村活动外,还都要到乡、镇会演比赛。县城更是热闹,除各社区搭台演唱外,各乡镇都要挑选好的节目赶来游行和参加文艺比赛,开展赛彩车、赛花灯、赛彩楼等活动。

添仓节  正月十九日是添仓节,是农家祈祝丰年的节日。当晚家家都要用小米和玉茭面蒸成的“窝窝”,敬神祀祖。之后,将窝窝分别放入箱柜缸坛等所有的器具内,这就叫添仓。如果这天下了雪,人们都很高兴,意味着要收好秋。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子,意在春耕生产即将到来。这天大多数人家要吃糯米面胡角和其它好饭,以示庆祝,盼雷声。同时要吃“添仓节”留下的窝窝,喝用炒玉茭面加豆腐、豆芽等熬成的茶。有民谣曰:“二月二,不吃窝,去到地,打了锅;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铧”。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也称夏节。境内居民家家都要吃粽子,并互相赠送。为祭瘟神、避五毒、祛邪恶,家家儿女手上,脚上或颈上均系五色钱,也叫百索。妇女、儿童大多还佩带五色香包。

六月六  俗称天贶节,也称羊奶奶节。许多地方要在这天祭祀山神爷,希望不要降雹灾。羊工们要祭祀山神、土地及圈神、希望羊群平安。不少农户这天要吃好饭,一般是“新瓜菜、不律面”,一些行羊户,还要犒劳羊工。

仲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养牲口的农户,很早就赶牲口去山上“抢头草”,相传是为了抢吃灵芝草。当天要给牲口做顿好饭吃,民俗云:“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饭”。牲口吃饱饭后,还要牵着去遛,害怕撑着。这天也是敬神祭祖日期,有些地方要祭祀山神爷,预防冰雹,乞求天神保佑五谷丰登。有些地方要上坟烧纸祭祖。七月十五前后,姥姥家均要给外甥家送蒸的面羊,就叫“送羊”。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也称团圆日。在外人员一般都在节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团圆。晚上,在月下陈列香灯、月饼、瓜果和煮熟的嫩玉茭、毛豆角、山药蛋等祭月、俗称为“望月”。同时,也要在家院内外烧香敬神。祭毕,人人都要吃月饼和各种食品。节前后,亲友之间常以月饼为礼相互赠送。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现在为老年节。境内有一敬老传说:有一老翁,名叫老九,村人皆呼其名,唯儿媳在其面前从不谈“九”字,他常在同龄人中夸赞,有两个老人不相信,精心编了一段话,约定让他回避,于是九月九日到他家难其儿媳,说:“老九不在家,回来告说‘张老九、李老九、今天本是九月九,请你老九去喝酒’”。说毕而去。老九返家后,儿媳早已胸有成竹,说:“张三三,李四五,今天本是重阳节,请你老去喝一壶。”这话一传开,人们更加佩服其尊老的美德。旧志载:“登高设宴,以茱萸泛酒饮之”。这是士大夫和文人们的活动。在人民群众中流传有“九月九,家家有,九月九,阳畅走”等谚语,意思是指秋收已近尾声,家家都要吃顿好饭。

十月十  俗称“小过年”。这时五谷杂粮全入库,家家都要用稷米蒸食祭福神,俗称接财神。大部分地区都要油炸胡角饼作供献,有的也敬祖先或互相赠送。

除夕  农历年最后一日,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家家贴对联、门神,挂年画,坐油锅煮供,剁铰子馅或捏成饺子。当天晌午或晚上,户户吃用黍米或小米(后来改成大米)做成的捞饭,并有意剩下些饭放到年后再吃,所以叫作“隔年捞饭”。傍晚,纷纷迎神、接祖先、备年柴、放鞭炮。

庙会  境内传统庙会大多是为祭神而形成的集会,一般都设在寺庙附近,而且离村落、乡镇较近,交通便利,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规模等特点。全县较大庙会有70余处,庙会期间要在庙亭前举办祭祀活动、祈求庙内所供奉神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当地百姓无病无灾长寿安康。庙会时乡人云集,客朋纷至,戏班助兴,以物易物,也谓之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庙会依旧进行,但注入了新的内容,成了附近百姓的物资交流大会。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商业网点的增多,一些古庙会逐渐消失,至2007年,保留下来的主要古庙会有(启动日期):崇文镇三月初三、六月十三、九月初三;附城镇三月二十、七月二十、十月二十;平城镇二月十五、五月十三、七月初七、十月初一;礼义镇三月初三、四月二十、七月初七,这些物资交流大会为促进城镇物流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暖房  境内居民建新房时沿袭了传统的在门框、窗框、脊榱、屋梁上贴红对联,燃放鞭炮以图吉利的习俗。在奠基、上梁和竣工时,分别宴请工匠与帮工,以竣工时宴请最为隆重,谓之“完工酒”,新居建成后要谢土。居民迁入新房后,亲戚朋友相约置办礼品前往祝贺,称作“暖房”,现多流行赠送现金作为贺礼。主人要置办酒席,邀请邻居作陪与祝贺者饮酒,祝贺家庭事事如意及邻里和睦。

清明  为隆重的祭祖节日。家家户户都要与家族中人,带着纸、纸缎、钱纸、鬼票、供品、浆水汤及铁锹之类,到坟地烧纸。也有不少善良人于清明前后,到路旁或野地遥烧,祭奠无后人烧纸的鬼魂,谓之行好。在清明节这一天,县城机关、学校、厂矿等,还要到烈士塔给革命烈士扫墓。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未婚女儿或其它妇女希望在织女手上乞点巧,常常与当天正午端水于院中曝晒一会儿,放针于水面,看水底投景如何,如景形如花、鸟、鞋、剪之类,就为乞得巧。当晚,设瓜果于院中,从屋内投穿了钱的针,若有投中瓜的,谓喜,也谓乞得巧。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家家都要备香箸时馔,煮胡角和油饼祭祀祖先。有些地方还要上坟烧纸和遥烧。意为“送寒衣”,换冬装。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事节日。过去家家都要吃用粘米、红豆、枣、大豆、红薯或山药蛋等八样做成的粥,叫“腊八粥”,也称“八宝饭”。这种饭先敬过神,然后再吃。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语,这天晚上,家家都要“祭灶糖”,敬献祭灶。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

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延续流传口决是:二十四,扫灰日;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都圪塔(蒸馍馍);二十九,打壶酒(或家家有);三十,家家挂胖孩;初一,小孩扭转屁股作揖。

丧葬  境内依旧实行土葬方式,民间丧葬大体沿回传统仪式,人去世后,有守灵、报丧、装殓、检殓、搭棚、开祭、吊唁、路祭、出殡、安葬等诸项环节,葬后有复三、百日、周年等祭祀活动,现在丧礼较前更加讲排场。请道士、斋公做道场等现象也有恢复。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逝世后,生前所在单位一般都成立不同规格的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召开追悼会,念悼词,帮助逝者家属安葬逝者,并处理善后事宜。其他程序同民间丧葬基本相近。

禁忌  妇女生孩子在门上挂块红布,百天内忌生人入室;产妇不足百日忌进别人家门;寡妇、光棍汉忌迎送新人、忌做嫁妆;身穿孝服,忌入庙门,忌入别人新婚洞房;使用别人家的小桶、箩头,忌挑着送还;借人药锅,忌送回,待人用时来取;探望病人,忌下午去,只能上午去;晚辈起名,忌重长辈名字的字;过年忌说不吉利的话;忌坐在门槛上,忌一脚门外一脚门里说话;家户不打蛇,窑洞不灭鼠。

新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了纪念性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三月十二"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此外,还有"九月十日"教师节、“五月十二“护士节、”五月十七"助残日等。现今利用五一、十一、元旦休假期,举家外出旅游,逐步成为时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