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棣华堂:乡印】颜浑:传统

发布日期:2025-07-14    作者:   来源:陵川县数据中心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过去听有人讲传统时,一句话怼回去,欧美三百年前就达到咱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什么值得推崇?天天挨饿唱歌的孔圣人,培养出饿死的无食同学,冻死的无衣同学,没房的无居同学,没车子的无行同学,没媳妇的无家同学……天天推崇的“圣贤”,对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小时候家穷,母亲拿个苹果切成五份让我们分,切得差不多,无论选哪个,只有一次。总感觉把最小的—份给了我,就扔到了地上一直闹。母亲也不管,等他们走后,母亲拿了个苹果给我,说我是最小的,不要和哥姐们争。过了几天又分吃苹果,哥姐们见我不争了,就把他们吃的那一部分给了我。这时才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一家人的关心远比吃到肚里的苹果更甜蜜。事过之后,总感觉有一种什么东西流淌在一家人的血液中,这是什么呢?

小时候家里非常重视各种亲戚关系,母亲讲舅姨父亲说叔姑是家常便饭……家里边白天各种亲戚来来往往总是很热闹,晚上父母总是为亲戚们的鸡毛小事叨叨不完。那时候像是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大家族中,就算是天塌下来都有人顶着,家族中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在高位的帮助低位的是天经地义,即使某个亲戚实力再雄厚,论起辈分来也不敢有一丁点大意。父母亲家都是兄妹好几个,我们一家也是七口人,大家不在乎钱,天天在乎的是人丁兴旺,每家的红白事都是家族里最重要的事情,亲戚们每年拿一盒饼干几个馍馍的圪转来圪转去,吃了百家饭才有百家路,喝了百家汤才有百家财……大家都精心护着家族的荣耀,只在乎情意,不在乎经济得失。这又是为什么呢?

小时候经常是好多户住在一个大院里,有次邻家来了个内蒙古亲戚,傍晚院里所有的人都吃上了兔肉,只是一小小块,至今还能感觉到大草原的气味。院里有个老人的儿子在老山前线牺牲了。院里边好多年轻人,轮着帮老人干家务活,过年过节一院人轮着请老人吃饭。在一个院里住着的家户,更像是一家人,挑水做饭种花养草互帮互助,嘈杂的院子里有土的地方也会有人种些菜,根本不用担心长不好谁采了。院里的鸡鸭鹅狗猪猫羊马,都能分清谁是院里的人谁是院外的人。院里的人打架无人管,院外的人连流氓地痞都不敢来闹事。这些没有血亲的人们怎样成为“一家人”?

不知道受到什么影响当时人总喜欢几个人几十个人搞些拜把子的事情。连一向勤恳老实唯唯诺诺的父亲竟然有八大异姓兄弟,他们是小时候从附城来陵川打拼创业的。他们也不是一个村的,却有着亲兄弟般的感觉。有次他得病了,父亲医院的朋友拿了几粒药片吃下去就好了。他的朋友在学校里开小吃馆,每天下早自习,都会给我个小豆油糕。买地皮盖房子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拿着罗盘帮着看风水。机械厂朋友的儿子不孝顺,几个老兄弟一聚首,儿子就老实了。朋友的一个儿子在煤管站上班,好几个儿子就从事了运输行业……下一代又成了新的联盟,在小城里要风得风要水得水。这种朋友胜兄弟的关系还有吗?

当然以前是真穷,天天教科书讲的物资匮乏都有些画蛇添足。当时精神上的人们却很有层次,都有着相对完整的精神链接。现在我们大步踏入小康时代,人们之间“精神”交流更现实了。非常奇怪生死没有多大意义的蛮荒时代,却涌现出为数不多的几个思想大佬,让人类按照他们指的方向活下去。西方上帝会拯救灵魂的罪,安拉在天堂的福,佛祖在极乐世界的悟……只有孔圣人敢说真话,仁!所有人要仁!即使杀身也成仁!

圣人观念在老百姓之间落实得比较彻底,在广大穷人之间建立了一套精神保障体系。可在欺压老百姓的野心家眼里是当球踢的,一会踢上去一会踢下来。就像当下好多野心家前后代打着“传统”坑蒙拐骗,根本不知传统是什么?还是佩服孔圣人永久给各种新旧野心家的“欲”戴上“仁”的紧箍咒。还有文中开始提到的问题,精神发展太快,物质远远没有跟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