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棣华堂:乡恋】杨玲玲: “书信”中的礼仪

发布日期:2024-08-07    作者:   来源:陵川县数据中心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书信,在电话出现之前,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声声“见字如面”,一句句“问君安好”,一行行纸短情长,一封封彩笺尺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全都在字里行间一遍遍地传递。一个彩笺一个故事,一个尺素一番情味。

书信承载着多少情人的思念,多少亲人的牵挂,多少朋友的情谊,随着那绿衣使者骑着绿色的信车,穿街走巷递进千家万户。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普及之后,人们已不再采用书信的方式,来传递情感和信息,有事一个电话就解决。再后来沟通方式逐渐多元化,明信片、贺卡、传呼机、QQ、MSN、电子邮件、微信、抖音,五花八门现代化的东西,既方便又快捷,不仅可以语音聊天,还可以视频聊天,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人手一部手机,每个人都在与时俱进,争先恐后地学习着、适应着新的东西,很少有人还会想起书信的年代,想起书信曾经有过的美好和浪漫。也很少有人愿意提笔去劳心费神用写信的方式来述说情怀,书信便成为一种很遥远的回忆和历史了。

其实,书信中有很多的美好,也有很多的学问和知识,从称呼到落款,处处体现着文明礼仪和道德修养,也体现着汉学之美。

仅书信的雅称就有十几种之多,如函、彩笺、柬、手札、尺牍、尺素、双鲤、鸿雁、锦书、云朵、青鸟。

每一个名字都透着雅,附着美,表现着属于中国人的优雅和浪漫。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书信的礼仪,更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礼貌和尊重的完美体现,展示着写信之人的学识和修养。

如书信中对人的称谓,长幼有别,男女不同:

对长辈,要称:大人、膝下、膝前、尊下、尊鉴(鉴:请长辈鉴察之意);对女长辈,要称懿鉴、懿座;

对师长或文人,要称:帐下、讲帷、座右、座下、座前(帐、帷、座右都是老师讲学的地方)、函丈(权限于老师);

对平辈和朋友,要称:仁兄、女士、阁下、足下、台鉴、惠鉴(台:古代官署名,惠:赐予之意)

对晚辈,要称:英鉴、如面、见字(英鉴:谓收信人英俊有为);

向别人谦称自己亲属,要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弟、舍妹、小儿、小女、小婿、贱内、拙夫等等。

接到来信,回信时也要体现歉恭和尊重,向尊长回信,要写:恭诵、拜读、恭读,对平辈回信要写:捧读、展读、接阅等。

对来信的称呼,要写:华扎。如:拜读华札,恭诵华札。

对自己去信,要谦称:羌笺。

书写信封时,对长辈和老师要写:大启、均启、展等字样;对平辈写:启、收启、亲收;对晚辈写:收、亲收。

如果托人带信,要写:敬烦吉便、带交、烦交,落款:在自己的姓名后写:托、拜托。

还有,一封完整的书信,要有头有尾,书信最后通常有一句祝福语,用在书信中,称作“贺烦语”。

对长辈、上级、老师,要写:敬请尊安、恭请福安、即请金安、专颂教字、颂请大安、敬请大安;敬颂教祺(祺:是吉祥、福气之意)。

对平辈写:顺请近安、谨请台安。

对晚辈写:顺问近安、顺问学祺,

还可以依四季流转,灵活运用祝福语,写:顺颂春祺,顺祝夏安,即颂秋绥,敬颂冬宁。也可简单写:春安、夏安、秋安、冬安。

如果信未需要问候收信人亲属,对长辈,要写:叱名请安;对平辈写:代候;对晚辈写:顺问,如顺问令爱佳丽、顺问贤侄近佳等。

如果代自己亲属向收信人问候,要写:嘱笔候安,附笔叩安,如家父嘱笔候安。

对对方住处的尊称:华居、贵府;对自己住处的谦称:敝舍、寒舍。

书信中还有很多的美好,如:见字如面,展信舒颜;如:

书未尽情,余待面叙;如:就此搁笔,恕不一一;如:暂书致此,敬请回复。

除了这些书信礼仪,还有书信中那些唯美的文字:

“我写信给你,是为了将我的思念化成一份温馨的祝福送给你”。

“纸张上的文字,仿佛是柔软的绸缎,让我感受到一份恬静的美好”。

“我写着这封信,内心仿佛穿着一件轻柔的衣裳,享受着安静的时光”。

“在书信的世界里,我可以勾勒出一副属于我们的美丽画卷”。

凡此种种。

诚然,这些书信中的礼仪文化,随着书信的消失而成为字典里的名词。但这些书信中的美好,那中规中矩的信封,精美绝伦的邮票,印着花纹的信纸,刻进记忆的邮编,还有那各式各样的信纸折叠等等,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美好的回忆。

书信,这种传统的通讯方式,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永不褪色的情感,它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享受着互联网的便利,连节日的祝福都不用动脑去写,一个图片,一段小视频被无数次地转来转去,稀释着人们的情感与真诚。

我多希望,书信,这一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止是我们50、60、70后作为一种怀旧,被人们偶尔记起。而是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被80、90、00的年轻人理解和欣赏。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传承和发扬书信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