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棣华堂:乡印】李中尧:扯花布

发布日期:2024-03-18    作者:   来源:陵川县人社局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说到扯花布,首先必须把扯花布的“扯”字给解释一下。这里的“扯”应该作为“买”子来理解。小的时候母亲给家里人买布料的时候都习惯说:到供销社扯布去,因此感觉扯布说起来很随口,很有地方特色。

那时候咱国家物质极度贫乏,是百分百的计划经济。到供销社买东西啥都需要票证:扯布需要布票;买吃的需要粮票;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更需要有公社的特批手续。

感觉那时候贫穷是一种潮流。记得和工厂里工人有关系的老百姓闹一套工厂里的工作服(俗称劳动呢衣裳),回来用肥皂把它漂洗得发了白,感觉穿在身上就很时尚。这类衣服穿旧了,膝盖和肩膀再打了补丁,感觉穿起来更是美得不得了。那时候穿衣服是这样形容的:“新三年,旧三年,补补圪衲衲又三年”。

那时候男男女女穿衣服都是黄色、黑色和蓝色。其他颜色社会根本就不提倡。

那年冬天,真的奇了怪了。风言风语说,供销社进来了一批很好看的黑底面黄花花的布料,女孩子们奔走相告,都心心恋恋想扯到这种花布。

不用说,和供销社内部有关系的户口已经把花布扯到手了,一般平民百姓的女孩子都在翘首企盼。还好,为了公平起见,供销社在出售此花布前一天的下午,在门市部外窗台上摆出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到:

社员同志们,供销社从商业部门进来一批漂亮美观的花布,定于明天早上八点半以后开始出售,望社员们踊跃购买,过期不候。

按说供销社真的不愿意出这样的告示,可又怕老百姓提意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呀!这告示一出,家有女孩子的父母就都不消停了。第二天凌晨的三点多就有好多社员在供销社门前排队了。想扯花布的队伍从供销社门口一直排到圪洞铺根成的房前面,大约有三十米长的扯花布的队伍。

看来真的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呀!数九寒天,寒风刺骨,排队的人流大都是孩子们的父母。记得这一款花布六毛五分钱、一尺布票才能扯到一尺。孩子们也感觉穿的黄、蓝、黑的衣服太俗套、太单调了。都想在过大年的时候穿一件别具一格的花衣服。

没办法,供销社从早上八点半开始扯花布,不到十点就扯完成。没有扯到花布的父母感觉很对不起自己的女儿,这些孩子们也在心里暗暗落泪。

扯到花布的户口又要考虑怎样在老年以前把衣服给孩子们做出来。村里有两家开裁缝铺的,已经腊月初十了,接不接货还是两码事 。到县里服装厂做衣服,更需要有后门,才能在老年以前勉勉强强做出来,自家的母亲倒是能用手工缝制,又怕缝制出来样式不太美观。看来扯到花布的户口也很作难。

不管怎样,到了大年初一都要穿出来。丑媳妇总得见婆家。我记得大年初一吃过饺子,走在街上,清一色的穿黄花上衣的小女孩把满条大街映照得灿烂辉煌。和穿草绿色、黑色和篮色衣服的女孩子们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在我的印象中,这些女孩子是第一次这样穿的花枝招展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我估算全村最少都有三十多个穿着这类黄花花衣服的女孩。我想她们在那年的正月里心情肯定愉悦。不像现在,大街上有两个穿同样衣服的人就叫“撞衫”,就可能迅速回去换掉。

这就是时代。那时候的人很知足,很节俭,衣服穿出正月十五就叠起来,有了重大节日才要再穿出来的。

当然我最最难忘的是女孩的父母们在数九寒天半夜三更里不辞劳苦排队给孩子们扯花布的场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