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棣华堂:乡印】苏菲:“走”亲戚

发布日期:2024-02-26    作者:   来源:陵川县统计局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过了腊八就是年,新年拉开序幕。年味渐浓,零星的鞭炮声四处响起,大街小巷都跟着热闹起来。集市上的人们仿佛直到这几天才突然释放出热情。购年货、宰猪羊、蒸花糕、贴年画、挂灯笼、祭祖先、拜山神、谢土地、请老爷、堆年火、挂对联和扫院墙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而走亲戚才是最重中之重。一个“走”字,会感受到人生的特殊味道。

按照本地习俗,一过初一,就要开始之走亲戚。初二舅,三干亲,四娘家是铁板钉钉的事。在小时候,一天只能走一家,所有的亲戚都走一次,过了十五都走不完。而如今一天三四家甚至五六七八家,出门到站后,放下东西寒暄几句,就算是走过了。长辈一年才见一次,到隔辈已经很陌生了。感慨现在交通便利的同时,心灵的距离却拉远了,特别怀念小时候“走”亲戚时的各种乐趣,只有“走”过,才会体验到家族的血脉之亲。

还记得,小时候走亲戚全靠两条腿,如果再遇上大雪天,真是很难走,那个时候是既愿意又不愿意,愿意的是可以挣到压岁钱和吃到更好的东西,不愿意的是要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路。山高路远,真的很累。路途近一点还好,稍远一点就会和母亲讨价还价。能不能今年去明年就不去,压岁钱全归我之类的。幼时跟着父母走。长大一些,母亲干脆就让我和弟弟单独行动。这些点滴就像老树的根一样扎在心灵深处。特别是想起几处比较远的亲戚,在冰天雪地里缓缓前进,既不甘心又辛苦又不得不去,提着各种篮子或者老蕴(柳编的类似篮子)紧盯着远方,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们也一样,只能想着中午的大烩菜里会添些什么东西,亲戚们又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堂表哥弟姐妹们又有什么变化,亲戚家里村里乡里又有什么欣喜感觉又有些兴奋……每每想起那份对家人的美好期待,都会把我带回到幼时那些艰辛时刻。

一、走亲戚的礼品

礼尚往来,“礼”是走亲戚的重中之重,体现家庭实力。八九十年代走亲戚拿的礼品不像现在,全是牛奶和各种营养品。当时用手工编织的篮子,先是在底部垫上一层报纸,放几斤白面,再用报纸盖住。白面代表的细粮,让天天吃细粮流动在各个亲戚家。然后再放几个黍面馍馍(也叫点心),六个代表顺顺利利,八个代表恭喜发财等等。还有玉茭面南瓜烧成的饦,代表着希望家族兴旺。也有送黄蒸的,代表着勤劳创造财富。一两盒糕点,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希望亲戚们“高点”。一两盒饼干,和一两瓶罐头,或是任意组合,视关系远近而定。这些东西都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对亲戚家未来美好的期待。条件差却赋予文化的深意,而现在的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寓义。

糕点和罐头是我最喜欢吃的两种食物,糕点里有一种外面是沙糖,里面是空心,吃起来软软糯糯的,每一样都有各自特点。也有的嚼起来还会喷出一些甜兮兮的糖汁,也有的包着好几层薄面包着豆砂的甜点,也有的像小月饼是糕点里的贵族,挑逗着满足着各种味蕾的东西。又好看又好吃,叫不出名的糕点是我最喜欢吃的。平时吃不上,只能在过年过节才会备一些用于走亲戚,所以比较金贵。每次我都会趁妈妈不在家,偷偷把里面的那个好吃的东西吃掉,然后用其他东西填补回去,其实盒子里的东西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的地方就会空出来,我就会把其他大一点掰成两块去填补起来,然后再原封不动放好,如果多吃一块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我想,做糕点的真是抠门,放的那么少,如果挤得满满多好。有一次就让妈妈发现了,她虽然没说什么,但换了个地方藏起来了。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什么阻挡我一颗追求美味的心“魔”。一是在半路上来个截胡,二是去到亲戚家想着各种办法也要吃到。那个时候的糕点真的就那么好吃,现在偶尔在超市也会看到,但却找不到那个味儿了。

喜欢吃的还有罐头,到现在依然如此。各种口味,黄桃、桔子、山楂、梨、苹果等等,最好吃的是附城南村的梨罐头和县食品厂的“古陵楼”牌山楂罐头。这些是最常见的,罐头没办法打开,更不用想着吃一部分留一部分,只能眼巴巴的瞅着,口水往肚里咽,就盼着哪个“发财”的亲戚,当回礼一样回过来,或者来我家时多拿几瓶。回礼是重要习俗,就是送去东西不能全部放下,要拿一小部分返还,或者拿些亲戚家的特产。但当时回礼最多的是白面,留一半回一半,最后还得再屁颠屁颠拿回来。我每次都会要求把他们把东西全放下,那样就可以轻装回“府”,显然不合规矩。回家后,不断提醒父母罐头到期了,罐头变味了,当时的厂家根本不填日期,母亲看着我满嘴馋虫,便问我怎么知道过期了?我大声喊黄桃变白桃了,她便拿过一瓶梨罐头,问我怎么回事,我像霜打的茄子说不出一个字来。绝望透顶的时候,母亲打开一瓶让我吃,她却一口也舍不得吃,问为什么,小孩子吃的,我们是大人不吃。以为是真的,便狼吞虎咽起来,消灭的干干净净……只到看到她端起茶壶,往吃剩的罐头瓶里加些温水,非常享受的喝着,一下子泪眼婆娑,发誓一定要努力挣钱让母亲天天吃上好罐头。

至于大多数点心馍馍、黄蒸,饦是没有人动的。这东西当时太普遍了,而现在则成为稀缺。尤其是饦,全村老小集中一起烧饦的时刻只停留在记忆深处。饦容易发硬,除了走亲戚是大圆块的。平时一般切成小三角,吃起来像咬石头一样,可伴随着口水,南瓜糖的甜味和玉茭面的甜味咬着化出来,一股超级奇香在嘴里翻腾,远比现在的巧克力奶糖好吃多了。走完亲戚后会剩很多,通常烤干当干粮,吃好长时间。

2、走亲戚的路上

两条腿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还有赶马车和驴车,甚至牛车的。牛走得极慢,有几次跳下来还不如自己走,可想想不听话的腿,还是老老实实的坐上去。偶然碰到熟人开的大汽车,一堆人喊着叫着争先恐后跳上去,跳上车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反正司机当时是明星般捧着,乡里乡亲的好声望最重要。老吉普车当时是一些有身份人的特权,也经常会塞上十几个人。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二八大杠的自行车得到最大规模普及。弟弟坐在前杠上,妈妈抱着我坐在后座上,虽然一辆自行车坐四个人,但出去很有面子。看到有些家户买上了摩托车三轮车以后,觉得买上也不用不了多久的事。以后开汽车走亲戚那是一个极限,从开始羡慕别人到自己开上车确实用了十几年功夫。

那时候一个村上总有那么几户的娘家或是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在同一个村的,再遇上有三轮车的,一个车篓里挤上一车人,你挨着我,我挤着他,小点的基本都在人身上坐着,为了节省空间吧,就这样我也不愿意走路。到一个村下几个人,陆续就下完了,那时也没手机,回家的时候能打个电话,全靠口头约定,几点出门,几点到哪,回来的时候一个不落。就是吃一个乡里乡亲的红利,要不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比较远的亲戚,父亲就会借别人家的摩托车接送我们,但那都是人情世故。尽管别人花大价钱买的车,借给父亲没有一点点犹豫。是不是想证明邻里之间远胜于各种亲戚?只有走在路上,才会觉得它是那么远、那么曲折,还经常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岔路口,走错走反走多走过是经常干的事,唯一确定的是不能走少。想想远方的亲人们,永远是我们最大寄托和依靠,像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家一个庇护所。就算是山路十八弯,各种艰难险阻,都得像西天取经一样的勇敢和虔诚。但是,真到了没有人出现的山沟沟旱河底坑洞里野坟旁悬崖旁,还真会担心有没有各种妖精的出现,各种恐惧感油然而生,心中默念各种连自己都想不明白的口诀,祈求老天保佑我们。一声鸟叫,一个野兔窜,都会吓得我和弟弟瑟瑟发抖。但还要装出一个花木兰哪吒样子,因为我是姐姐,撑起一片天的姐姐。

去婆婆家要爬上一个大土坡,走过一个老耐火砖厂,盯着小会岭的二仙庙,绕过一座山,在山顶上远远望到婆婆住的小村子,就像看到了希望。那个小山村,那个老院子,那个破败的四合院,还有婆婆熟悉的音容笑貌都让我激动不已。婆婆已经离开多年,又像是没有离开,一直能感受到她的坚毅,她的温暖,她的包容,她的大气,她的才华……她在我们家是一个神奇般的存在。从她身上能找到更多超过“妈妈”的东西,她总是微笑着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我们总能感受到她身后有股强大的力量。

有两次记忆特别深刻,一次是有一年大雪去二舅家,另一次也是大雪去大表姐家。去二舅家是我每年特头疼的一件事,不只是路远,还特别难走,再遇上下雪天,真是难上加难。去那里要经过两个村庄,爬过两座山,拐过的弯就不说了,村与村立间都是地,漫山的白雪,空空荡荡,不相跟上三五个人,都不敢一个人上路,既是山肯定就会有野兽出没,那时出现最多的狼。虽没有亲眼见过,但有一年确实有人在雪地是看到狼的脚印,听大人说到那就是,走个亲威还得冒生命危险,路上遇到返回的路人提醒,在半路上看见了,真的怪吓人的!可能那年的雪太大了,它们找不上食物才会出没在雪里吧。自此之后,按照婆婆交待可以避邪的办法,所以每年去的时候都会在兜里揣一尺红布或是一个打火机。直到现在去走的时候,还想起这个交待,并不觉得有什么荒唐。

去大表姐家就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本来不应该过早去大表姐家走亲戚的,但那年大表姐刚结婚,对方条件特别好,妈妈和二姨想去看看她住的地方。就带着我们四个小的,先是坐了两个小时客车到了市里的车站,然后大表姐夫家赶着马车去车站接我们。在当时那都是相当好的条件了,我们一行有七八口人,全部挤在马车上,马拉的板车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草,放了一条棉被,这样坐上去也不隔屁股,大人坐外圈,把几个小孩围在中间,这一路有说有笑,虽然有点西北风但也乐在其中。特别是到达一处山谷,远处是山,山下是铺满白雪的空地,地上零零散散的站着几棵杮子树,树上挂满了雪枝,一条一车宽的土路从中一分为二,马脖子上挂着铃铛,叮当一一叮当一一,响彻整个山谷,非常好听。我和弟弟还会再吆喝几声,你一一好一一吗,让声音像水波纹一样一圈一圈在山谷回荡,由近及远,到最后消失在山那边。我们一行,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好不畅快。到达表姐夫家,对方非常热情,加上丰盛的午餐,各种当地的特产,更是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物质决定幸福?不管怎样,亲戚们条件更好些,大家都过的比以前好,就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有趣的“走亲戚”往事就如遗落在记忆里的珍珠,时间越长,越显珍贵。回娘家的路上,和老公聊起了过往,老公也说起了他那时走亲戚的趣事,虽然各有各味道,共同感最是大家特别珍惜“家族”观念和荣耀。时代步伐太快了,能让我们记住的又有多少。新旧时代的节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人们“家族”观念远没有我们那样坚定,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浓浓的亲情还是我们最大的期待和财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