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棣华堂:乡珍】苏忠学:大队的果园

发布日期:2023-12-18    作者:   来源:陵川县大数据中心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当我们漫步在城乡间大大小小的超市和集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各种水果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让我们目不暇接。有北方产的苹果、梨、杏子、桃子,有南方产的橘子、香蕉、菠萝,甚至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水果。大量水果的上市活跃了市场,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得更加丰富。看到如今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水果,我的思绪就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我们生产大队的苹果园。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农业生产实行的还是大集体的生产方式,社员统一下地劳动,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按人头统一分配,年终,社员按全年出工的多少进行结算。在当时以粮为纲的政策指导下,全村所有的人都在忙着地里的活,仅靠粮食那点收入进行分配,分值低的实在可怜,社员们累死累活地干一天只能分到四角多钱,一个男社员一年劳动三百多天,只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除扣除口粮的支出所剩无几。还有很多人家是欠款户,好多家庭长年都见不到现金,家庭的生活时常处于窘迫之中。当时在群众中流传一句“黑蚂蚁干紧张黑瘦”,这就是形容当时农民的生活。面对当时农村的困境,生产大队一班人思来想去,要在种粮食以外的其他方面发展一些项目,增加集体的收入,提高农民的工分值,经过大家充分的酝酿,根据本村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林果产业作为一种对壮大集体经济的一种补充。 1972年的春节过后,经过大队领导一班人的再三酝酿决定把第一个果园选择在了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背风又好的窑圪套,作为果园生产基地。 窑圪套地处村庄的南头,面向着古郊河,走在村外的公路上人看它特别瞩目。从东到西总共有六亩多地,这里有肥力充足又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红色土壤,种植玉米、谷子等庄稼时茎秆粗壮,果实丰满,是所有生产队羡慕的上等地块。这里背靠大山,面向西南,能阻挡来自西北风的侵袭,并且光照充足,紧靠村边很便于对果园的管理,把它作为水果的生产基地是最佳的选择。

果园地址定下来之后,村里迅速组建了林业队,成员从四个生产队抽调,原任的老支书任组长,又从第二生产队抽调一名社员出任技术员。这个人比我长一辈,我们称呼他为王叔,他虽然是个农民,但很善于学习研究,掌握了很多方面的技术,如照相、油漆、木匠等技术活,让他担任林业技术员是最佳的人选。王叔作为唯一的一名技术员,为果园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克服困难,刻苦钻研,通过学习外地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再加上自己多年的探索实践,熟练地掌握了果树的剪枝整形,嫁接等专业技术,让果实长得个大,味道甜美,很受人们的喜爱。为了增加林业队的人手,又从四个生产队抽调进来四个社员,使林业队的成员达到了六人。 果园发展初期就像画家的一张白纸要在上面画出美丽的画卷,需要规划,需要细致的操作。经过林业队成员和大队干部实地规划决定在果园内重点种植市场需求旺盛,耐运输、耐储存的苹果,再适当种植一些适合在本地销售的杏子、桃子、葡萄等。 老支书和技术王叔员几次到已经种植果园多年并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如礼义、附城等地学习经验,并购回了所需的苹果、杏、桃、梨和葡萄等树苗把它们移栽到了果园内。苹果主要有红元帅、黄元帅,青香蕉等品种。树苗移栽后,由于个矮,占地的空间小,大量土地暂时出现闲置,为了充分利用园内空闲土地,当年就能见到收入,林业队的成员从外地购回来了一些早熟的蔬菜品种,如西葫芦、豆角、水萝卜。

六月正是农村人蔬菜短缺的时候,此时的农村,好多人家都是把野菜当作主要菜品,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当鲜嫩早熟的西葫芦成熟后开始售卖时,好多的老辈人第一次开了眼界,从没见过还有生长期这样短的菜,即便家里困难也要尝尝这新鲜的东西,销售势头很好。随后豆角也跟着成熟,一些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的食堂也来购买,生产的蔬菜供不应求。果园第一次迎来了现金收入。 果园要想增加收入,提高社员劳动的工分值就必须扩大规模,增加水果的产量,单靠窑圪套的六亩多地难以实现人们所企盼的目标,经过大队干部的集体讨论又把处在村庄北面距村有一里多地的平长脊、小北沟一片作为果园的第二个生产基地。这里也窑圪套一样有适合果树的生产环境,背风,向阳,光照足,寒冷强烈的西北风也难刮到这里,冬季在一些低洼地方还能见到青草出没。第二年,林业队又在这里种下了红元帅、黄元帅、青香蕉等优质苹果,又在一些小的地块栽种下了黄杏,李子等水果。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杏树现在每年还在挂着黄澄澄的杏子,成了见证果园发展时期的活化石。

林业队全体成员春天在园里打药除草,夏天守护,秋天收获,冬天上肥修剪果树,把果园经营得生机勃勃。经过四五年的发展果园初见规模,苹果、桃子、杏子、葡萄都进入到了挂果的条件。果园的形成也给古老的山村增添了美色。当春天来临,粉嫩的桃花、洁白的杏花和乳白的梨花次第开放,鸟语花香,蜂飞蝶舞,远远望去让人赏心悦目,果园又像是山村里的一座公园,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引来了很多村民特别是一些孩子们的驻足观望。 水果是张口即食的食品,会引起众人对他的欲望,特别是还未成年的孩子们,还处在幼年期的水果常常会引来他们的破坏,为了防止苹果丢失,保护好果园,保住劳动成果,林业队的成员在果园的外围栽上满身长刺的花椒树,枝条相互缠绕围成一道篱笆墙,较好地保护了果园。曾记得为了管理好苹果不被盗窃丢失,村里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处罚极其严重,发现谁偷摘了集体的苹果,梨等果实,一个处罚五角钱,也有一些孩童不知道大队有严厉的处罚规定,偷摘了几个果子就被罚了三四元钱,一个男劳力一个星期的劳动就等于白干了。

进入九月,各种水果进到成熟期,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有个大甜润的红元帅,色黄汁多的黄元帅,香脆甜口的青香蕉。看一眼都能让人垂涎欲滴。在当时,这些苹果对于本村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一斤三四角钱的价格让本村的村民望而却步。色相好,个子大,口味佳的果实有很大部分被县果品公司收购给村里换回现金。有一年还看到部分上好的苹果被部队的军车拉走。剩下个子小的,青的,表面有疤的等次品的苹果村里人才敢去少买些。 曾记得,每年到了苹果收获的季节,林业队的成员挑着一担担诱人的苹果从街道穿过时,常常会引来村民的张望,更有一些孩童看到有挑着苹果的人从街道上穿过时就会跑过去跟在挑苹果人的身后,即使吃不到,多看几眼也是值得的,直到苹果进了仓库,才恋恋不舍带着对苹果的渴望回到了家中。

盛果期的那些年,果园会给生产大队带来六七千元的收入,大队又把这些钱分配到四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队都能得到一千五百多元的收入,让生产队的总收入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再加上砖瓦窑和部分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的收入,一个生产队的收入达到了八九千元的收入,社员劳动一天的收入也由原来的四角多钱提高到了六角多,果园也真正成了村里面投资少,产出高的“摇钱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