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太行陵川 > 陵川印象 > 古陵文学

【棣华堂·乡音】王子溢:西河底方言漫谈

发布日期:2022-10-31    作者:王子溢   来源:棣华堂    字体: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当太阳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在山梁上的时候,乡村上空已不见了旧时的炊烟,家家户户开始忙于早上的饭食。深秋的天气开始变凉,但阳光照在身上还是会感到亲切和温暖。干净的巷子已有乡亲悠闲地溜达着,随着熟悉的面孔而来,远远地飘过来一句浓浓的西河底土语:吃了没了?

美好的一天就从一声问候开始了……

西河底村位于泽州、高平、陵川三县交界处,西河底话是三县语言的杂糅,掺杂三个县域不同的口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语方言,主要流行于西河底镇下辖的各个村,使用者2万多人,虽然范围不大,但也颇具特色。

西河底行政上隶属于陵川县,但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周边地区影响,西河底方言发音更像以高平话为基础,融合一些泽州话的发音,反而与正宗的陵川话差异较大。

三晋大地古时乡村交通不便,落后闭塞,导致即使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三里不同调,五里不同音的现象,甚至隔着一道山梁口音已有变化,口音差异通常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大。

民以食为天,当刻在骨子里的苦难记忆,作为人生的第一件大事,用来尊重你的问候对象时,对于你的礼貌,同样回之于对方,是多么暖人的事情。

对于吃的方面,西河底方言就很有特色:

早餐的叫法:

稀竹——稀粥,闻名于各种坊间传说和极具养生功能的西河底小米做成的稀饭。

糊饭——用少量小米加玉米面熬成的稍稠一点的饭。

糊督——用玉米面做成的稀一点的饭。

午餐的叫法:

稠饭——小米饭,西河底小米放少量水闷制而成类似于大米饭的。

刀圪离——刀割离,拉面,也称拽面,粗细类似西北的拉条子。

配吃——与面条和米饭配套的炖菜,可以放各种蔬菜、鸡蛋和和肉。

晚餐的叫法:

有盐饭——晋城叫米淇,小米粥加上南瓜豆角等一些时令蔬菜煮成稀饭。

和和饭——用小米加黄豆、粉条、豆腐、土豆、红白萝卜做成的干饭。圪出儿——一种用玉米面加红薯或红萝卜圪出而成的饭;一种是用玉 米面加糠皮做成的一种难也下咽的饭食,条件好的里面能加点胡萝卜,现在糠皮多用来喂猪,也有经过精细加工的米糠用来食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油圪麻——一种用小麦粉发酵后经油炸后的圆形食物。

秃玉茭——成熟的玉米粒脱皮后的一种杂粮,加上其他杂粮一般熬汤喝。

茭子米——脱粒去壳后的高粱米,每年的年关时家家户户都会熬一大锅茭子米在年三十晚上用作晚餐。

浆水——酸菜,一般用萝卜+叶子或者蔓菁+叶子腌制而成。

蔓菁——红皮萝卜,红皮白芯的蔬菜,又称小人参。

不烂汤——疙瘩汤,有鸡旦不烂汤和浆水不烂汤两种,近代西红柿传入西河底,时间不长,才有了西红柿不烂汤。

关于不烂汤有个故事。村里的后生在京城工作,时间长了,想念家乡,到了餐厅想喝家乡的不烂汤,便问服务员有不烂汤没有,连说几遍,服务员听不懂,只好翻译成西河底普通话:美女,有“菠兰汤”没?菠兰汤!

啥东西?你说啥?

结果还是没有结果。

关于时间的称呼,西河底方言有以下几种:

今儿圪——今天;明儿圪——明天;

后儿圪——后天;前儿圪——前天;

叶儿圪——昨天。

前晌——上午;后响——下午;

黑来——晚上;傍黑——晚上;

白儿——白天。

儿话音是西河底话的特色之一,这个主要来自晋城话,只要在话语后面加上“儿”字,就会显示出一种不同于普通话的味道来。比如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本”儿。还有教员批判过的本儿本儿主义,只要西河底人愿意,万物皆可加儿化音。

西河底对人的称呼也很有意思:

爸爸——伯伯,大;妈妈——妈,板儿;

干爹——干大;外公——老爹,公公;

外婆——帕帕,也叫婆婆;老头——老家儿

老妇人——老帕儿;孩子——HEAO(喝药的连读);

老婆——席复儿(媳妇);老婆娘家——外后底,或外家后底;

男人——汉们,不叫唐们,不叫宋们,就叫汉们,可见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有多么深远!

关于人的外貌和行为西河底有许多土话可以表达:

漂亮——七(婍)不哒哒;

不好看+皮肤黑——黑不溜秋,黑咪圪出眼儿;

人长得精神富态——坦气;

小孩脸被冻得红彤彤——圪腮(鼓腮)红丢丢;

人老实而不解风情——石节蛋;

脚后跟——节(脚)后蛋儿;

光脚不穿鞋——赤节(脚),也叫席节;

光膀子上身不穿衣服——席对儿

吝啬小气鬼——小毛圪出气

人心眼坏——瞎几

人邋遢——赖呆

人狂妄自大——着不下

人有点傻——不够数儿

人在吹牛——抛(奅)毛炫蛋

说话不把门——圪单

捣乱——撮掇(撺掇)

不通事理,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獦撩,也叫阁撩、圪撩,形容此人难以理解。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用西河底话说就是灰悻悻;滥竽充数就叫假倚佯;老爸老妈劝你不要做一些事情,你说你后管(不要管);“吹皱一池春水”用我家闺女小时候的话讲就是水圪出了;做事没有成果就叫搭工了;哥们聚会聊天叫圪喷会儿;相跟上去滑雪叫曲绿坡坡;哥几个叫喝酒立刻马上催促你叫忽灵灵来;老婆婆感到不可思议就会说不当活活来;做事情感到不容易就会说哝行;人累了就说使行;人感到很舒服就会说入瓷(像喝茶一样惬意)。没有叫“么了”;这儿叫点;“那”要加个“儿”字才觉得顺当;单勾有多层意思,一是互相客气,二是啰嗦,三是和不够数差不多,不同场合意思不同;锅盖叫锅拍;水缸的碎片叫缸不铲;瓦罐叫瓦昆儿;烂衣服叫朴尘烂套,烂了的鞋子叫朴鞋;晚上漆黑一片叫黑灯瞎火;东西或人太小叫小咪圪出眼;再小点就叫一圪几几;某一带或者某一角落叫圪圙(圀圙)。垃圾叫圪渣;小孩子不小心把饭洒在衣服上等干了以后留下的污渍叫饭圪粑。

以前农村秋收时,生产队长会让社员备上牲口(套车的一系列流程),拉上带圪lue(轮胎)的板车,板车上放上车不篮(荆条编的筐子),去地里把玉米和玉茭圪档(玉米秆)收回来。牲口有马、驴、骡子等,俗称高节(高脚)。人们给玉米脱粒要么是用圪栏(结实的木棒)捶,要么就是用手帮(剥的意思),一根玉米棒就叫一圪筒,玉米只剩下玉米芯时就叫圪挺。各个小队的社员去队部叫队下。夏天农忙时给谷子间苗叫锄小苗儿,给地后楞儿锄草叫下歇山,清明大会上农民地摊上买锄柄和镢柄叫买镢兵圪栏。

农闲时,有家户修房子时,会把村中的壮劳力叫上几个拓胡基,一人持坯,一个铲土,一人拿一柄胡基锤(镶木柄的圆石头)捣坯,直到一个土坯成形,码好再继续下一个的制作。待土坯晒干后就能被用来修房子了。全部用土坯修的房子,就是土房子。家里条件好些的家户,墙体会用上一半土坯,一半青砖。外面是青砖,里面是胡基,俗称里生外熟,房子住进去冬暖夏凉,宜居舒适。

在那个电力稀缺的年代,晚上邻居们串门聊天时是舍不得用煤油灯的,人们喜欢围坐在火炕边,通红的炉火映照下,或者黝黑的汉子,或者婉约的女子,或者满圪脑(头)银发的老妪,神情或者亢奋,或者热烈,或者平静,不一而足。火口边被主妇擦得锃亮的生铁茶壶此时也开了壶,翻滚的壶水顶着壶盖儿发出哒哒的声响,此时窗外的月儿识趣地藏了起来,免得抢了火的风头。当家长里短过后,人们尽兴而归。主人也准备从煤圪坨取调和好的煤来遏火(封火),当蓝色的火焰窜起来了时候,主人已进入甜甜的梦乡。

那时车马慢,农村人有大把的时间,婆姨们就喜欢聚在一起拉闲话,如果细听的话,你也许就会从话里分出来里外。第一人称瓦(我)字用的最多;第三人称热(他、她、)也叫的不少;咋屋儿(咱们家);歪屋儿(我家);辇屋儿(你们家);咋村(咱们村);歪村(我们村);辇村(你们村)。

本人胡解一二:歪,自我的一个谦称,和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拙荆、犬子同理;辇,古时唯有王族才有资格和财力坐辇,用辇代替“你”表达对人的尊称。一个“歪”字,一个“辇”字,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谦卑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怪乎易经中六爻皆吉的卦象只有谦卦呢。

西河底方言,从古语进化到现在的西河底土话,到今天仍以活化石的形式留存于民间,说明我们的文明从未间断,人们仍然恪守着祖先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和纯良品质。

天很高,也很蓝,做核酸的队伍长了又长,检验试棒换了又换,好长时间咋也不见队伍圪涌(动)一下,原来是大白安排一些年纪大些的老人和孩子们先做呢。队伍里的婆姨一边说着漫无边际的闲话,一边称赞着今天的儿头儿(太阳):今儿的天还真不歪,晒来身上暖不活活来。

小儿月儿(日月、日子)慢慢过呗。

西河底土话还有很多,包括生活俚语和一些生产谚语等等,仅凭一篇短文终究未能一一道完,以后徐徐详谈。

2022年10月23日


    分享到: